查看原文
其他

韬海论丛 | 2020年第04期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韬海论丛

为方便读者快速了解海洋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中心全新推出“韬海论丛”栏目。以期通过专题形式探讨热点问题,多角度反映专家观点,为关心海洋研究的学者提供最新资讯。

本期专题: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2020年第04期


论题速览



01


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策略与建议


杨红生,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

章守宇,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等。 



02


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对策及未来发展趋势


陈勇,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省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03


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路径与建议


胡炜,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李成林,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种质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等。



04


提升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质量的策略


孙永河,系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

王麒翔,系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学生。



1


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策略与建议



【论点撷萃】

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概念和内涵可表述为基于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运用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生境修复和人工增殖,在适宜海域构建的兼具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产出功能的生态系统。在此理念下,中国现代化海洋牧场的业态将丰富多元,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生物资源修复、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海洋信息、休闲渔业、海洋科普等。

——杨红生,章守宇等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目前,中国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海洋牧场建设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必须坚持原创驱动、技术先导、工程示范的基本原则。

一、创新驱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原创驱动即聚焦在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基础之上,关注亟待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瓶颈,强化技术先导支撑作用,突出工程示范效果,从而引领和支撑中国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国由渔业大国向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并重的渔业强国的转变。

重大科学问题。聚焦海洋牧场建设技术原理,从机制层面实现原理突破和认知,是现代化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重大科学问题主要包括:海洋牧场生产力演变,生物过程及生态互作机制,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海洋牧场经济动物行为控制原理与机制,海洋牧场与清洁能源、休闲渔业的融合发展机制等。

重大技术瓶颈。中国海洋牧场产业在环境实时监测技术、生物资源智能管理技术、生物资源智能收获技术等方面的基础十分薄弱,必须聚焦海洋牧场经济动植物原种保护与利用、渔业资源数字化管理、环境安全自动化保障、渔业产品高效清洁生产与质量控制等重大技术瓶颈,实现新设备、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空间的突破,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二、关键技术突破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

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海洋生态学、海洋动物行为学、海洋生物保护学、海洋工程与信息技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应用问题。

因此,以调查与选址、牧场设施布局布放、牧场资源环境监测与评价、牧场养护与管理等关键步骤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技术体系的基础框架,立足绿色、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未来5-10年期间,必须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技术体系构建方面实现新突破。

海洋牧场生态环境营造技术。研发海洋牧场生态礁体材料、设计、制造、组合与布局技术,重点突破大型人工鱼礁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优化海藻场/草床的修复与移植技术,研究大型藻类/海草场在特定环境下的生长机制、环境及生物间作用机制,系统研发大型海藻/草恢复设施装备与技术等,有效控制海洋生境碎片化,实现海洋牧场内生态环境全面修复。

海洋牧场生物行为控制技术。选择海洋牧场内生态关键种与优势经济种,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建立关键种扩繁技术体系,突破关键物种行为控制技术,建立适应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关键物种扩繁与生物控制技术体系,实现重要增养殖经济物种的优质安全生产与高效管理。

海洋牧场生物承载力提升技术。基于中国南北海域生境特征,优化海洋牧场食物网结构,建立多元复合高效海洋牧场食物网系统,丰富海洋牧场内生物资源营养级结构;建立海洋牧场生物承载力评估技术体系,构建海洋牧场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管理利用技术方案,构建增殖结构合理的生态牧场,实现海洋牧场可持续利用。

海洋牧场生物资源评估技术。利用声学等生物资源探测与评估技术,建立生物资源声学无损探测与评估体系;利用遥感信息技术开发环境因子与资源变动数据模型;研发放流效果的评估技术,精确评估放流幼体在海洋牧场的存活、生长和繁衍状况,以多元技术手段实现海洋牧场生物资源精确评估。

海洋牧场生态模型构建与预测技术。建立海洋牧场环境因子和渔业资源信息实时监测网络,研发海洋牧场生态安全与环境保障监测平台,集成建立海洋牧场环境因子大数据处理分析中心,采用多元模型预测评估海洋牧场安全与经济生物资源产出,综合提高海洋牧场对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和智能化管理能力。

海洋牧场智能捕获装备与配套技术。基于海洋牧场典型物种行为特征,研发水下诱捕技术,结合自动控制技术,研制智能生态捕获装备。针对海洋牧场复杂水体特征,基于激光、偏振成像、声学探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海洋牧场经济生物资源可视化研究,建立水下实时动态监测系统,为海洋牧场资源的智能化捕获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提高海洋牧场资源捕捞效率、减小渔业作业风险,实现牧场生物高精度机械化采捕。

海洋牧场智能微网构建与能源保障技术。建立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技术体系,研发增殖型风电基础装备,开发环境友好型风机设施,构建“蓝色粮仓+蓝色能源”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开发海洋牧场智能微网系统,保障海洋牧场的能源供给,实现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的可视、可管与可控,进一步实现海域空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兼顾清洁能源产出与渔业资源持续发展。

三、以点带面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全面升级

中国南北海域纬度跨度大,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技术和模式存在一定差异。渤、黄海海域主要以海湾生境为主,是中国传统渔业主产区,构建海洋牧场的主要目的在于修复受损生境与养护渔业资源。例如,通过设置人工鱼礁、人工藻礁,营造海藻/草床,修复与优化经济生物的栖息场所,放流经济生物,实现海洋环境保护、生境修复和资源持续利用并举的目标。东海海域主要以岩礁海域为主,通过修复补强和拓展岩石相生境(包括海藻场)的生态功能和幼苗放流等,大力提高对岩礁性高值渔业资源的养护和增殖,并通过休闲海钓等渔业资源利用模式的创新,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南海海域以珊瑚岛礁生境为主,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和岛礁渔业资源、增殖珊瑚礁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并实现高值化利用,是实现南海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实现海洋牧场理念现代化、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建立适于中国南北方海域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技术体系,促进海洋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的有机结合,从而科学引领中国现代化海洋牧场的规范化建设和健康发展。

*节选自《中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战略思考》,作者杨红生,系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章守宇,系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张秀梅,系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陈丕茂,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田涛,系辽宁省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张涛,系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2


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对策及未来发展趋势



【论点撷萃】

现代化海洋牧场是在传统海洋牧场建设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对生物资源、生态环境、渔业生产以及相关文化休闲活动等进行系统管理,形成有人、鱼、陆、海等构成的大系统,并动态优化大系统的生态功能,从根本上消除粗放型捕捞及增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造成的压力,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得以协调发展,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陈勇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一、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对策

第一,强化建设前期的科学调查与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区域、建设内容、建设任务、建设步骤,以及后期效果评估及管理运营措施,为科学建设、科学管理和运营现代化海洋牧场提供规划保障。

第二,针对目前自主创新能力差的问题,建立国家级海洋牧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高素质海洋牧场研发团队,促进海洋牧场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海洋牧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资源整合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一批急需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重视海洋牧场的后续监测与评估,尽快制定发布海洋牧场的建设效果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海洋牧场建设后的调查与监测评估体系,并在经费上予以保障,应委托专门的技术支撑单位进行长期的监测评估,在综合评价海洋牧场建设效果基础上为海洋牧场的后续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加强海洋牧场区域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要加快制定适应海洋牧场建设发展需求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养护的宣传教育,通过科普、培训等方式提高渔民和普通公众的海洋保护意识。

第五,加大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资金投入,扩大牧场区建设规模,合理地开展海藻场和海草床修复扩建工作,进一步完善生态功能。通过科学规划有目的的增加增殖放流品种和数量,特别是保证建设后期的效果跟踪监测及维护资金。另外,应多方面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适度引入社会资本及民间资金,理顺资金投入、使用、收益分配体制,确保资金有效使用。

第六,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开展后续产业链技术研发,研发产品高值化加工利用技术提高其附加值,构建互联网电商营销体系,建立现代仓储物流网络,建立健全产品可追溯及服务保障体系,丰富休闲渔业的内涵与发展方式,做大做强海洋牧场文化产业,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同步发展。

第七,加快推进中国近海海域的全域牧场化建设,特别是在疆界等敏感区域,在保护增殖渔业资源的同时,可充分发挥海洋牧场“屯渔戍边”的作用。海洋牧场的建设内容包括了水域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养护增殖等一系列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为海洋生物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建家立园,还可为边境水域的资源保护、疆界的划分提供保证和标识。这对中国实施海洋战略和强化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也呈现出高技术、高标准、高效益等多种特征,在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创新的基础上,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未来发展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

系列高新技术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中将得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技术支撑作用越发显著。如在人工鱼礁投放、增殖放流、海洋牧场效果调查评估、生态采捕等各项技术环节中的高度机械化及自动化技术;信息化、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将会逐步实现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数字化管理,大幅提升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管理水平及灾害预警防控能力;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应用于鱼类行为的高效控制,海洋牧场资源的有效监测与评估,将会大大提升现代化海洋牧场的人为管理效率,进而提高牧场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

现代化海洋牧场与其他用海方式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的海洋牧场属于农业生产范畴,均是在农渔业区域内开展相关建设,但随着近海海洋开发的不断推进,在各类用海方式挤占用海空间、用海矛盾日益突出及生态保护愈加严格的现状下,海洋牧场与其他用海方式融合协调的趋势越发明显。由于海洋牧场是在修复和优化海洋环境、养护与增殖渔业资源的基础上开展渔业生产,因此具备融合发展的潜力。例如海洋牧场建设可与渔港、游船码头、海上机场以及海上风电场等海洋工程结合,不仅仅可降低和消除这些海洋工程造成的海域生态损伤,还可以为鱼贝类等海洋生物提供更好的生息场,促进海洋渔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功能将会更加丰富,其在全球碳循环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海洋牧场只停留在渔业生产的基础功能,而现代化海洋牧场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除了渔业生产的基础功能之外,还将集海洋生态环境修复、资源养护与增殖、高质海洋水产蛋白供应、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教育、休闲渔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海洋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特别是其中随着鱼、虾、贝、参、藻等对象生物资源的增加及不断产出,海洋牧场的渔业碳汇功能将会增强,其对整个大气气候的调节作用也将更加显现。

在近岸建设的基础上向深海推进,以实现中国近海海域全域牧场化。随着近岸渔业空间发展的受限,现代化海洋牧场向深水区域拓展将成为趋势,发展高层大型鱼礁,设置鱼类洄游通道诱导型鱼礁,诱集养护洄游性鱼类,提升洄游性鱼类资源量及可持续开发能力,通过近岸浅水区与近海深水区域的协同开发、有效串联,将会有效拓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其综合效益,最终实现中国近海全域海洋牧场化。

现代化海洋牧场是适合现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模式及渔业生产方式,也是渔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2017年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了加快培育新兴海洋产业,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再次提出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农业农村部积极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2019年,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等重点专项,将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列为重点项目,着力解决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技术难题。

相信在政产学研的共同努力下,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中国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及海洋强国战略的加快实施提供强大动力。

*节选自《中国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研究与建设》,原刊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0年02期。作者陈勇,系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省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3


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路径与建议



【论点撷萃】

科学规划和建设海洋牧场是保障水产品优质蛋白供给安全、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海洋渔业与自然资源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是中国新时期下海洋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要途径。

——胡炜,李成林等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涉及了生物、环境、生态、信息以及物理、地质等多个学科,具体建设内容体现了生态化、信息化、工程化、多元化等几个方面。

一、加快构建海洋牧场技术支撑体系

相对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国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起步较晚、科技力量薄弱,牧场建设相关的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尚未形成全面、系统、成体系的科研成果。因此,应尽快组织科技力量、整合资源,成立国家级的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开展攻关并构建中国现代化海洋牧场技术支撑体系。

种质保护技术。本土优质的种质是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保护中国原种水产种质资源的同时,建立海洋牧场种质资源库,系统研究种质长期、安全保存的关键技术,同时加强对牧场关键生物的增殖放流技术、标志技术、培育与扩繁技术、驯化技术以及敌害防控技术的研究,研发相应装备,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实现牧场海洋生物的统一协调供给。

生境修复技术。加强对海草床、海藻场修复技术、底质修复技术、种群重建技术、景观设计技术的研究。开展滩涂、海湾和岛礁海底生境的修复与优化,建立海藻场和海草床的物质能量流动模型,揭示流场与生物分布、饵料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富营养化海域物质消减和资源化利用技术、退化生境修复技术。研发功能渔礁,并根据海洋环流存在的生态特点改良建立创新性的水体交换工程学技术,形成底质环境改良系列方法。

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海洋环境水质关键理化因子的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研发解决海洋生物的远程监控、声光探测、行为控制以及追踪等技术难题。构建海区生境与主要经济生物的信息数据库,形成全覆盖的环境灾害预警机制和管理平台,从而更好地控制成本投入、规避风险损失、提高产品质量。

自动化技术。建立从监测预警到评价溯源等内容的海洋牧场综合保障技术体系,建立陆基监测和信息化管理中心,实时测定并记录牧场水域的关键环境参数和生物动态。建立牧场评估技术,科学建模并评价牧场的适合开发模式、开发潜力,构建海洋牧场产品的溯源和质量监管系统。

机械化技术。淘汰或升级改造渔船等牧场建设相关的配套设施和装备,重点研发底播采捕装备、加工装备以及苗种扩繁、中间培育等生产所需的投饲、刷片、筛选、计数等机械化装备。

评估技术。建立物种探测分类鉴别技术体系。开展海洋牧场生物资源种类分析鉴别和资源量评估,研究掌握环境因子变动以及物种资源量增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开发环境影响小、选择效率高的渔具渔法生物调查技术,开展养殖生物生态产出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为海洋牧场的建设评估提供准确依据。

二、全力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试点

2019年1月,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以期在构建海洋牧场技术支撑体系的同时,利用3年时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维护海洋生态安全、建设海洋强国做出山东贡献。重点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提升海洋牧场绿色发展水平。围绕解决近海渔业资源枯竭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探索适合不同海域类型的人工鱼礁建设模式以及渔业增殖放流品种结构和规模,开展立体生态牧渔模式研发,探明海洋牧场建设与海洋生态相协调的发展新路径。

第二,探索深远海养殖方式。围绕解决近浅海增养殖压力过大、海洋牧场现代化水平较低、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开展适合深远海生长的养殖新品系选育,构建适合深远海养殖的智能网箱等综合生产系统,打造符合深远海海况的“海上空间站”,探索构建深远海生产海区微电网。

第三,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围绕解决传统渔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生产效率较低等问题,建设海洋牧场综合管理系统、大数据共享服务系统、防灾减灾系统以及产品产地认证和品牌培育系统,实现海洋牧场试点区“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

第四,促进产业多元化融合。围绕解决渔业生产模式单一、产业融合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积极推动海洋牧场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同时开展海上风能、太阳能、波浪能等新能源高效利用和融合发展研究试点。

三、强化保障措施与政策支持

中国的现代海洋牧场产业起步较晚,与传统的海水增养殖业相比属于一项大型的综合性产业,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长期研究和开发,同时也需要国家及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在政策措施的调控和保障上将其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战略性产业持续支持。

第一,明确概念,制定标准。集合各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开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标准分类研究,提炼核心要素、确定具体指标,并抓紧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明确并规定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概念与内涵,优先制定已经相对成熟的技术标准或规范,对选址设计、生物群落构建、监测管理以及效果评价等基础薄弱但又严重制约海洋牧场效果发挥的环节可先制定技术指南、加强技术引导,在确保各地海洋牧场建设科学有序开展的基础上明确建设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而保障海洋牧场的发展方向。

第二,规划先行,指导建设。系统开展海洋牧场拟建设区域的本底调查研究、环境评价以及水域承载力评估等研究,掌握各海湾和岛礁海域的理化因素与海底状况,确定其承载力和增殖潜力,综合区位优势、渔业资源特点和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对牧场海域和陆域统筹规划,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分别形成适宜发展、限制性发展、禁止发展以及不同建设类型和规模的科学明晰的牧场空间布局。规划要有科学数据支撑,坚决杜绝盲目建设。规划的具体实施应由政府部门主导成立的海洋牧场技术专家团队或具备相应能力和条件的科研单位完成。

第三,政策鼓励,完善管理。采取政府补贴、减免税收、允许发展养殖业和休闲渔业等优惠措施,多途径吸引社会力量开展海洋牧场的建设,逐步实施物权化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打破以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使从业者共同参与海洋牧场的运营管理。成立产业技术专家小组,用以指导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管理相关技术问题,并可联合渔政渔港监督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海洋牧场的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推动构建海洋牧场行业协会及产业联盟,使牧场建设者们共同获得效益,并实现牧场渔业和休闲旅游业的多元化协调发展。

第四,产学研结合,加速成果转化。加大政策、资金和项目等资源在海洋牧场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链上的投入,以及对中试环节和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各级科研与推广机构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发展公共技术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信息的开放共享及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撑。优先建立健全海洋牧场建设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在牧场的规划与选址、适宜品种的选择与投放、人工渔礁的设计、功能海区的建设等方面开展科学的引导和培训,积极开展海洋牧场先进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的推广和转化应用。

*节选自《科学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思考》。作者胡炜,系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成林,系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种质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赵斌,系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副研究员;韩莎,系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4


提升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质量的策略



【论点撷萃】

现代化海洋牧场在建设过程中应促进建设理念现代化、管理水平现代化,提升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科研水平,并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孙永河,王麒翔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当前有关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质量的研究仍停在泛泛而谈的层面,深入程度还不够,且研究领域的视角较为有限。鉴于此,提出提升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质量的三点策略。

一、建设理念现代化

目前我国海洋牧场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过于重视经济效益,从而出现忽视生态效益、缺少对生态效益全面细致的评估等弊端。因此,我国应将海洋牧场的建设理念现代化,提升我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建设理念,并充分调动积极性,从而产出高质量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成果。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理念需要树立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功能多元的理念。

第一,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必须认识到和谐稳定的海洋生态环境对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必须要充分重视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同时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并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来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与建设速度,这是现代化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不可盲目地扩大建设规模,同时不能因为一味地追求利润而忽视生态效益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因此,在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过程中要将“生态优先”的理念当作第一要务并加以重视。

第二,在自然环境上,现代化海洋牧场可以分为海域和陆域两大部分,而这两个部分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将海域与陆域两部分充分连通有利于发挥海洋牧场的综合效益。另外,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应主张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平等的、创新发展的新型关系,因此,转变观念和解放思想是提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相关人员必须要提升对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工作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理念。时刻加强学习并深入了解国家有关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相关政策与发展方针,并将其作为导向。我国海洋牧场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厘清自身的发展思路,确定发展方向,并据此调整自身的发展结构,最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功能的多元化应在我国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重视。海洋牧场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整体,其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的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现代化海洋牧场是一个具备多功能的复杂体。因此,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利于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最终将现代化海洋牧场打造成为具有生态、经济、科学效益的综合体。

二、管理水平现代化

我国传统海洋牧场管理大多将追求经济效益作为主导,过于强调对利润的追求,同时过于依赖生产经验,因此,缺乏层次性、系统性、目的性的科学管理体系。我国应注重“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及体系化”的建设,从而提高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管理水平。

第一,重视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国家及政府各级机关应统筹全局,建立健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标准。根据我国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现状,严格执行现有的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确保环境法规的有效落实。在法律法规的推进过程中要注意相关财税制度的配套,以奖为主,奖惩结合,引导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合理建设与发展。与此同时,加强海洋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力度,使相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第二,重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详实、准确、权威的信息数据是现代化海洋牧场开展高质量建设工作的基础。因此,现代化海洋牧场与高校、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平台搭建就显得尤为重要。探索建设信息化海洋牧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多部门、多单位的协调运作,包括牧场选址、生物承载力评估、效益评价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已经成为各行各业都必须重视的工作。智慧化、数字化与信息化正逐渐渗透到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引入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影响,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等。

第三,重视管理的智能化建设。目前是一个云技术、大数据等现代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过程中,不应墨守成规一味地依赖传统的技术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应充分利用这些智能技术并将其作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智能化建设的技术支撑。依托于长期积累的海洋牧场运营数据,通过现代管理科学的算法及建模方法,不仅能够对当前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也能针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市场环境及国际环境的形式作出预测与判断,从而帮助经营者更好地控制成本投入、规避风险损失、提高产品质量。

第四,重视管理的体系化建设。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因此应着力保障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经费充足,国家要加大对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经费支持力度,规范经费使用管理,并鼓励相关人员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费。而现代化海洋牧场自身也应打造“王牌产品”从而扩大其社会的影响力,以此来吸引社会资本对其进行投资,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海洋牧场的建设和发展不受经费的制约。

三、着力提升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科研水平并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我国目前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科研水平相比渔业发达的国家来说仍然较为落后,且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科技技术不发达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的加重,同时也会过多浪费人力资本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资源。因此,应强化现代化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科技技术水平,并完善技术支撑体系,从而扩大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社会影响力和提升建设质量。

第一,保护渔业资源。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的、安全的渔业资源,应系统地研究渔业资源保护的相关技术并加强对其的研发,形成搜集、整理、保存和合理利用的完整体系。应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区、开展本地人工繁殖放流、避免过度近交与基因污染,科学地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并合理确定渔业资源的可容纳量,为渔业资源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态环境。

第二,研发生态环境修复相关技术。生态环境应得到人们充分的重视,而对于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应对其进行修复。加强并创新海藻场和海草床修复技术,同时,还应建立海藻场和海草床的物质能量流动模型,并分析海藻场和海草床生物涵养机理,加强对其的保护。此外,应逐步突破流场营造技术、微生物改良技术、修复区域选择技术等,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生态环境修复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

第三,研发相关信息技术。目前,我国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在实时监控和信息化管理方面仍然较为落后。应着力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体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突破生物远程可视化监控、驯化及追踪技术、集成现代化海洋牧场生态环境与生物信息数据库,以保障在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及时获取详实、准确、权威的信息数据。

第四,开发清洁能源。太阳能、潮汐能、海域风能等清洁能源应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将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与海上风电有效结合起来,可以最大化地发挥空间集约效应。在利用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可以保护海域及陆域的生态环境。同时,我国目前对清洁能源的利用还不够,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其的开发与利用。

*节选自《提升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质量的策略研究》,有删减,原刊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03期。作者孙永河,系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王麒翔,系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学生。



编辑:陈嘉楠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心网站手机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